回想曾見過的消防隊建築,多半像只巨大方盒,整體嚴謹工整,建築內部與戶外並無太多交流。不過,基隆暖暖消防分隊看上去不太一樣,建築外觀猶如山屋,披上澄亮溫煦的橘,從上空遠眺,或許會以為是山城別墅,這座由十彥建築師事務所、張全智建築師事務所共同操刀的建築,順應基隆多山、潮濕地理條件規劃,更帶有許多和在地地景、居民連結的巧思。
順應當地氣候、地形條件的「山屋」建築
基隆整體環境可用山、海、城三大面向概括,其坐擁臨海港口,城市中卻有90%以上的土地是山坡地,形成高地落差非常大的自然環境,而在地居民也順應條件,發展出獨特生活型態,比方說習慣居住在山地上,也很能適應潮濕多雨的氣候。暖暖消防隊正是建立在舊市區、自然環境交會處,一片平均坡度高達50%的邊界高地上。
建築團隊整合城市因氣候、地形而發展出的建築型態後,決定以「山屋」為設計主軸,這種斜屋頂樣式的獨棟住宅在基隆很常見,團隊期盼消防隊能與地勢結合,如同一片「新地層」附著於山地之上,而這片地層有許多開口與陽台,空氣、陽光與人們的活動氣息能在孔隙中穿梭。
打開消防隊,增加內外交流
「過去,消防隊走道昏暗、沒有自然採光,整體環境就像被關在盒子裡。我們希望消防隊員即使在建築中,也可以看見窗外、跟外面的環境產生關係。」為了打開暖暖消防隊,建築團隊設計大片斜屋頂方便雨水排除,再搭配上基隆居民家中常見的天窗、通風管道,以及建築物外牆上的諸多陽台,不僅能快速驅散建築物中的水氣,也創造出通風、採光良好的使用空間。
此外,十彥建築師事務所林彥穎建築師也希望建築在視覺上是「穿透」的,因此沿著路面設計許多開口,這麼做不僅象徵消防車輛須由此快速進出,順帶削弱量體在地景上巨大的視覺感受;低矮的屋簷設計,則呼應當地最常見的住宅尺度,回扣在地人的日常生活情境,讓路過的人覺得消防隊比從前更可親。
聊到這裡,我們也好奇,為何消防隊建築需要建立與周邊居民的關係?張全智建築師提到:「我們不了解居民會如何看待消防隊,但希望消防隊不再是方盒子,而能融入在地環境,所以在門口設計帶狀廣場,讓人們可以坐在這裡聊天,也透過陽台、開口讓居民或經過的人和消防隊有互動,無論是視線或口語上,希望能拉近雙方關係。」
不僅如此,經過建築團隊觀察後,發現周邊居民大多為老人,長時間居住於此,有些居民休憩時,會大量使用山坡小徑與坡道,因此建築周圍的景觀設計結合各式「通道」,邀請在地人自由行走、使用或攀爬,就像在自然山林中生活一樣。
串連山中防災公園
這些通道,其實還有另一層功能性。在暖暖消防隊後方的樹林裡,藏了座擁有一片大操場的公園,供當地居民休憩、進行防災演習使用,「設計過程中,跟消防隊做很多討論,有了將建築與防災公園連結的共識。」最終建築物與後方地景同一高程的部分,才有了連接通道,必要時可將消防隊的緊急救災物資,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運送到防災公園。
訓練、居住空間的設計思考
針對建築內部,因為消防隊寢室、備勤室規格都有相關規範,因此建築團隊並沒有做太大更動,「我們以符合消防隊員的需求為主,對傳統空間重新排列組合,也針對動線做調整,其中最重要的考量是『出勤要快』,值班時收到通報,短時間內就能出巡,所以休憩性質的空間如寢室、餐廳,就離出勤動線比較遠,另外也要考慮男女隊員空間區分的問題。」建築團隊補充,同時也考慮到消防員長時間居住於此,生活環境的優化也很重要,因此特別將活動訓練、生活休息的空間明顯區隔,並在室內增設開口,加強光線和空氣流通,也讓消防員身在建築內,就能感受戶外綠意。
文字整理|izzie pang
圖片提供|十彥建築師事務所、張全智建築師事務所(攝影:OS Studio/原間影像工作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