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的农村非常的干净,道路很好。农民的房子盖的非常有味道,一栋栋的很像我们这边的小区里的独栋别墅。值得一提的,无论是农田还是街道,都整整齐齐,没有看到一处臭水沟垃圾场。稻田修的整整齐齐,远远的看过去,像一副风景画。道路也非常的宽阔整洁,可以看的出来。路也并不窄,修的非常好。日本人住的日式房子,里面有个小院子,一般家里都有车,院子里种点盆景,再养只狗,日子过的真的是美滋滋的。
但其实,日本所面临的人才流失、农村空心话和土地撂荒等现象一样很严重。
二战后,日本改革了封建土地关系, 促成“耕者有其田”的农业小规模经营范式, 同时,由此造成了严重的土地细碎化格局(当前中国农村遇到的问题差不多)。
随着国内经济高速增长, 日本大量农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和非农产业部门, 致使农业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,这就是日本的城镇化。
1960年,日本农户总数为606万户, 到1998年降至329万户。此后, 随着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水平的提升, 日本农民务农意愿持续走低,。
2015年日本农户数量降至216万户, 农业从业人口仅200万人,现在更少了。
与此同时, 日本国内耕地撂荒面积随着弃农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扩大, 1975年日本耕地撂荒面积为13.1万平方公顷, 到2015年, 全国耕地撂荒面积增至21.8万平方公顷, 增幅高达66.4%。
上世纪50-70年代,日本经历了剧烈的城市化,与现在中国农村的情况一样,大量人口涌入城市,传统的农业社会迅速崩塌。
年轻力壮的人都走了,村子里只剩下老幼病残。政府只顾招商引资,建起大量重污染工厂,每天排放着污染,河流里散发着恶臭,村庄被垃圾包围,更不要提对当地产业、自然资源、文化遗产的保护了。
不过,日本人最终觉悟了,再这么下去,农村将成为附近城市的大贫民窟,这是绝对不能忍受的。
1968年,改造农村运动在日本古川町的濑户川地区率先发起。他们首先把目光对准了周边那些恶臭熏天的河流。他们的办法是,将3000多条锦鲤直接放入河流之中。
锦鲤是日本的“国鱼”,常常作为日本的象征,出席各国的世界博览会。将这样的宝贝放入河中,是为了表达对污水治理的决心。
当地居民从自家门前做起,每天两次自发去清理河中的垃圾。到了冬天,大家还要一起把锦鲤打捞起来送到较深的水塘里过冬,顺便再次彻底清理水塘,春天时再把锦鲤放回。
这样,养锦鲤成了当地居民的公共事务。经过几年的坚持,曾经臭气熏天的河流成为了清澈见底的锦鲤乐园,河流干净了,道路也跟着干净起来,美丽的濑户川自然成了大家共同的骄傲,锦鲤图案也化身为当地的一种图腾,连下水道的铁板上都是。锦鲤图案化身为当地的一种图腾。
村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,把原来肮脏的环境改造成了干净整洁的家园,还与当地政府一起商讨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,杜绝以前那种只顾经济不顾环境成本的乱开发行为。
村民们约定,房子的高度不能超过三层小楼。政府也出台政策,给遵守这一约定的人家经济补助。某户人家,就在两年内领了 100 万日元的补助款。
除了环境治理,对传统的保护也非常值得借鉴。当地的房屋大部分以传统工艺建造,木制房屋极少用铁钉固定,而是通过榫卯衔接,即牢固又美观。房屋的出檐、格栅、斗拱等都保存了传统的木造工法,外国游客来了,都无不为这古色古香的建筑赞叹。
少数用新材料建设的房屋,它的正面依然会仿造日本传统的立面风格。
因为用环保的方式建造房屋,当地传统的木匠产业得到兴起,手艺人们不用丢掉手艺去城里打工,在当地就能养活自己。
1989年,政府再次下发补助,帮助当地兴建了一座“木匠文化馆”,以保存和展示当地的木匠文化。整幢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展示之一,当地木匠就地取材,采用当地工艺制成,全部使用大木作毛榫接而成,没用一根钉子。
木匠文化馆的落成不仅让当地的传统木匠技艺得到保存和传播,还吸引日本各地的木匠和建筑师前来取经。同时,文化馆周边还兴建了一个村民广场,成为了当地居民最喜爱的公共空间。
每年,这里都会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,已经成为将村民们凝结在一起的纽带。可以看出,延续传统是社区营造的基础。
如果, 心怀自然,日本安静的农村的确是一个正确的选择, 干净的空气,简单的人际关系,没有农药污染的食物,夏天户外纯净的田野。最关键的是农村的房子价格很便宜,毫无压力的就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家。
但,在日本农村就业机会就变得很低了,很难找到就业的机会,大部分人是以“金钱”为前提,来论述都市与农村的优缺点的。在“都市派”眼中,在都市里可以花钱买时间。虽然房租贵,消费高,但是交通便利,在乡下生活你可能还得自己买辆车。一般家庭都会有自己的车,然后每个星期驱车几公里或者更远,去购买一周所需的生活必须品。
这样的日本农村,你还想来吗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输入内容,然后按Enter / Return键提交
您可到微信中直接添加好友
备注:“姓名+地区”
Towa Stage专注日本服务品牌